網頁

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從「日本里山」看貢寮的山谷地景


         第一次站在這裡看到全景的人,都會忍不住對著山谷讚嘆。

        大家都說這裡像日本里山。「里山」不是地名,而是指鄰近聚落的山,「里山林」,就是鄰近聚落的山林。在多山的日本,自古即有很多入山的聚落與職人,利用居住地附近的森林,作為日常生活的燃料、建材等來源。到了江戶時代,這樣的里山林經由人為的積極管理,形成獨特的區域空間鑲嵌地景結構,在兼顧山林水土安全與野生動物資源的條件下,有效地提供薪炭生產以及作物栽種。


        上面這張翻拍自「森づくりテキストブック  2004  山と溪谷社出版」書中的手繪圖,呈現了里山林典型的景觀空間特性:

以低山的丘陵谷地的家屋,以及周遭與畜養家禽家畜的欄舍為中心,四周的地景如馬賽克般展開著(參考圖中的編號):
  1. 雜木林:擇伐經營萌檗能力強且適宜製成薪柴的樹種,因此可持續地利用。
  2. 竹林:通常就在家屋背後,一方面方便日常頻繁的利用,一方面因為拓展性極強若疏於管理會大規模擴張,因此在住家附近方便經常的管理。
  3. 赤松林:對日本來說,這是一種能在貧瘠的土地上生長良好的薪炭與建材樹種,用途與 5 杉木林相近,但兩者在空間上與住家的相對位置不同,考量了經常性利用的短伐期,對木材的品質要求較低,在高度利用的土地上較耐。
  4. 鎮守之森:就是龍貓那片森林啦,有沒有注意到在神社後方,也在居住地的小山稜頂端,通常是不去開發的天然老熟林;保留這樣一片天然林作為鎮守之森,相信在生物多樣性的保存與水土保持,都有其深刻的意涵。
  5. 人工杉木林:用來提供家屋的修建建材,與家具的用材。利用頻度低,經營也較粗放,因此多半在稍遠的離住家較遠的山坳。
  6. 水田:谷地最低處,利用山谷湧泉引水來灌溉。
  7. 梯田:在較緩的低坡區域,整地成階經營梯田。
  8. 採草地:離谷地最遠的稜脊上,保留屋頂或日常所需的茅草,也經營家畜所需的牧草。這裡剛好風勢較強較不利筆直林木的生長。
        站在被稱作「新田」的地方望著貢寮山谷,這裡的確也可像那張手繪圖左側畫出了灰面鵟鷹一樣,不時有黑鳶或大冠鷲滑過空中。而當年這些鑲嵌地景的考量又是什麼?它也一定有它歷史上發展演變的脈絡,與之所以如此的環境條件。不禁好奇地想著。

台灣與日本的環境不盡相同,當年的社會背景也不盡相同;然而在還高度貼近自然環境,直接利用也敬畏山林的先民們,發展出因地制宜,依據作物特性選擇經營環境,卻同樣是安居樂業所必備的能力。即使在社會分工高度異化的現代,雖然生活起居所需不直接由自己經手從大自然中採取,但小至一棟建築考量座向排水等空間規劃,大至國土的適地適用、整體承載考量,其原理難道又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