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潮間帶電影院

  台灣雖然是個海島,四面環海,但因為各地海岸在地形的差異,海藻相多有差異。其中岩岸地形較不易受潮水侵蝕快速改變型態,著生型海藻遠較沙岸地形來的多。其中東北角一帶,廣佈的海蝕平台,受潮水漲退及海浪拍打,帶來的豐沛氧氣及營養鹽,正是【石蓴】絕佳的孕育平台,也為春季逐水草而居的海岸游牧民族,拉開覓食繁衍序幕。


  石蓴這類的綠藻是春季東北角海上的秧田[註1],一眼望去潮間帶上從礁石裙、海蝕平台、潮溝、到散佈海岸的潮池裡,都可看到綠油油的一片綠藻。熾熱的陽光有如鎂光燈打下,富含「葉綠素」的綠藻亮麗豋場,站上這大片「舞台」;流著「藻紅素」血液的褐藻及紅藻,天性不需要如此耀眼的光芒,則甘願退居幕後,多生長在潮線之下。

而在大片石蓴生長的區域,堪比好萊塢(Hollywood)產業,年復一年的上演各種戲碼的愛恨情仇的電影情節。


精典戰爭史詩大片

  第一線潮水拍打的礁岩上,擁有比大片海蝕平台更多的氧氣及營養鹽,是石蓴生長最好的地方。細細觀察你會發現,每一次海浪拍打在礁岩上,從石蓴中總會帶出一隻隻扁跳蝦(Platorchestia spp.),卻又看到牠努力且快速的彈跳回周邊的石蓴中躲藏,這是一部戰爭史詩大片,堪比『諾曼地登陸』強搶灘頭的盟軍士兵,雖然傷亡慘重,但依舊勇往直前,這是一片必須攻下的軍事陣地。

彎曲的身體彈跳的扁跳蝦

  對於這些嬌小卻數量龐大的扁跳蝦而言,海浪的往來挾帶,帶來了養分補充,也帶走了眾多弟兄,此時周邊海域有著一群虎視眈眈的魚類,吸引而來等著享用海浪帶來的豐盛扁跳蝦大餐。


屢看不厭的肥皂劇

  鏡頭轉到海蝕平台上,春季大片的石蓴,吸引了大群海兔前來覓食與繁衍,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的海兔,它們沒有羅密歐與茱麗葉般可歌可泣的愛情,無時無刻不上演著男歡女愛,多角戀的肥皂戲碼,卻也收視率極高。

覓食石蓴的海兔

  眼斑海兔(Aplysia oculifera)及染斑海兔(Aplysia juliana)是這齣戲的主角,石蓴生長的季節也是海兔大發生的時間,循著食物而來的海兔在此大量繁殖,特殊的串聯受精方式,第一隻扮演雌體海兔,背上搭著第二隻雄體海兔,同時又扮演著雌體,背上還疊了第三隻雄體海兔,三三兩兩的常見於此,受精後在石蓴及岩縫石塊下,產下色彩鮮豔的卵條,不熟悉的夥伴,還以為是五色粉條呢!


群聚一起準備交配的眼斑海兔

多彩的粉絲是海兔產下的卵串


目不轉睛的魔幻電影

  有別於退潮後潮間帶上演的肥皂戲碼,漲潮時則轉播幻電影,高漲的潮水帶來營養鹽及豐富的浮游生物,原本不起眼的礁岩石塊,瞬間活了起來,礁岩上的小火山錐『藤壺』,伸出6對長長的蔓肢,隨著海流不斷揮舞,攔捕水中浮游生物取食;附著的黑齒牡蠣及扇貝,也探出纖毛,濾食水中有機質。而這一切在潮水退去後,都好像沒發生一樣,不留痕跡。

礁岩上的小火山錐-鱗笠藤壺


經典武打動作片

  潮間帶上為了爭奪地盤與食物,也時時刻刻上演街頭武打橋段,職業為清道夫的螃蟹,總帶著武器上街,當遇到危機與競爭時,高舉著雙螯是最大的威嚇,但也非所有螃蟹都有強壯的大螯,可以跟對手硬碰硬,細紋及白紋方蟹則是貫徹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的信仰者,細長的步足與扁平的身形,是逃跑與躲藏岩縫的最佳利器。

有著強壯大螯的肉球近方蟹

身型扁平移動快速的白紋方蟹


更多小品及記錄片不斷上演

  東北角的岩岸潮間帶,生長各種海藻,稱職扮演生產者的角色,也孕育了多種生物棲息於此,更吸引了海洋高階掠食者,靠近海岸來覓食,搶著加入這檔戲。當然死亡的個體及殘骸也沒浪費,這電影片場有專職的清道夫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這塊影視大餅,人類當然也沒缺席,一部記錄著討海人長久利用自然資源的紀錄片仍然在此取景。

  潮間帶一直是居民的食材間,各種不同時節生長的海菜;礁石上的多樣螺貝;在地人獨特的白底仔(瘤突斜紋方蟹)煮稀飯;種類繁多的近海漁業資源,都是大伙的桌上佳餚。高生物多樣性人類一直是受益者,但這樣的環境卻也不是一片榮景,對於海岸地形利用的改變,及污染源的進入,與過度的採撈,都促使這樣天然的潮間帶一個個消失或劣化;而高風險的建設,所造成的威脅,更是全面性的,人與環境本是一體,當失去環境的同時,人類失去的將比想像中更多。

只要健康的海岸及海域還在,大海將持續提供我們佳餚。


[註1] 山與海之間的相互支持,陸地與河流之間的循環,存在於大自然的各個生態系,請見『綠藻是海上的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