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挲草—泥土上摸八圈的修行

        原先在阿伯並肩隔鄰負責五排稻子的除草,很快地,大部分的時間,我只能從背影觀察阿伯熟練的動作,阿伯的距離和我迅速越拉越開。
由於堅持不用除草劑,在秧苗還沒長夠大的時候,會出現許多田間競爭者:稗、野慈姑、鴨舌草、還有圓葉節節菜、溝繁縷。說是競爭者,其實是從人們希望稻米飽滿獨大的立場,不能讓田間有限的養分被瓜分,更不希望野草越長越高掩蓋了秧苗對陽光的吸收。這些野生水草其實也是田間的伴生者,應用了水稻田的濕地環境,設法快速地在水稻生長的夾縫中,完成一年的生命週期。
也因此,這些在田裡吸收養分,行光合作用製造並貯存養分的野草,其實也像老天爺製造、並直接送達田裡的肥料,只待農人像摸八圈似地張開五指在田土表面規律地畫圓抓著,把他們連根拉起,順勢塞入田土的深處;從太陽固定下來的養分,就成了稻子的肥料。這個動作就叫「挲草」(台語拼音soo-chhau)。阿伯說,曾有一年有時間挲草多挲了一次,結果稻熟時過肥整個爆漿!被鄰居責備「偷太多」。偷太多,這讓我對農民在自然界的節制、取之有道的敬天心態,肅然起敬。
拉高田間的水位可以有效抑制比較偏陸生的野草,但今年我們初從慣行農法調整過來,水路的整備還沒有完全到位,只能靠著手工除草來處理。而相較於噴灑除草劑或抑草劑的方便省力,這樣挲草是很辛苦的,不用藥的土地守護使得這姿勢有了修行的意味。某日聊起我挲草後的酸痛,在宜蘭回農的青松說,有種田前輩告訴他:從插秧、挲草、到打穀、曬穀等,傳統手工在許多工作環節的動作與姿勢,都與運氣練功的動作相近,只要找到合於自己的施力方式,辛苦的勞動,也是養身的練功。
練功!那一步離我還很遠啊。但彎腰挲草間,我認識了稻黑椿象--阿伯叫他鐵金蛄(台語拼音thi-kim-ku),撿起了被我撞落的黃緣螢;感覺上,跟稻子的視野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