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為什麼要談「里山倡議」?

       12/21,林務局的會議廳滿滿的人,在這場「建構保護區外的保護區—里山倡議精神的實踐」研討會,社區的故事多於學術的數字,也罕見地在會場共同嚐鮮:喝著大葉田香草茶、吃著鮮白蝦、鼠麴粿、和禾米香。很想讓山上阿伯及他們的家人們也看到這一幕,好總結這一年來,我們一直死纏爛打地繞在田邊談的問題。因為,對於這一群貢寮里山人,我們還是來自城市體系,而水梯田的維繫與否對貢寮里山人而言,已經逐漸與生計沒有太攸戚相關,在往山下往城市找出路的「力爭下游」過程中,努力讓生計的依賴轉向工業與服務業,因此現在要放棄水田維護,比要堅持友善環境的耕作容易許多;但他們的放棄卻會讓很多環境問題失去了解答的可能,承受損失的則是越來越多住在城鎮裡的人們,這就是為什麼要談里山倡議的原因。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石頭記 農用篇

        石頭是早期貢寮使用得最廣泛的生活素材,原因無它--因為方便易採。家屋附近的石頭,用來蓋房子與生活用品;開荒墾地挖出的石頭,除了堆砌坡嵌,還能有什麼用途?

分水汴--共用的水圳利用分水汴來分配水的大小,面積大的田,洞口就開得大些,面積小的田,洞口就開得小些,大家分得清清楚楚的,也少了紛爭。想要偷偷把開口弄大?看到石頭應該也會死了這條心吧!
分水汴之一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2011報告-貢寮水梯田復育朝向里山倡議的嘗試

本文作者: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貢寮人社區報工作室

貢寮山區水梯田友善復耕的推動初衷與概況




       2011年春季,在林務局重要水梯田生態復育計畫的發動與支持下,貢寮人社區報工作室及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開始了貢寮山區水稻梯田的友善環境耕作推動,及棄耕水梯田的重新蓄水整理。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稻田裡的國際機場

  1120日這一天,在將近兩週的陰雨後終於露出了溫和的陽光,田寮洋照例又聚集了鳥類觀賞者。當10隻白色的大鳥出現在丘陵稜線上,伸長頸子的飛行姿勢激發了地面眾人的腎上腺素,不久牠們在田寮洋上空盤旋數圈,劃下無聲的問號與驚嘆號:小天鵝?!小天鵝盤旋了一陣子又消失在另一道稜線的天際。傍晚,傳出消息:這白色問號在宜蘭壯圍劃下了短暫的結尾,而當天更早於田寮洋的目擊起點在金山。牠們的出現,再次以不連貫的虛線,劃出了台灣東北角水鳥遷移的航道說明圖。


小天鵝 2011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貢寮和禾米「有雞認證」

和禾米收穫後,有不少朋友問起「這有做過有機認證嗎?」
我們沒有做有機認證。但,若「有雞」認證,不知道是否更好?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想像那個溪水不太漲枯的年代


       颱風外圍環流及東北季風雲雨帶的共伴效應,在秋天對東北部向來是很大的威脅。102日起,奈洛颱風讓中橫宜蘭支線坍方不斷,大同鄉交通中斷。原訂要做調查,打電話到貢寮,電話那頭說,沒什麼雨勢,不太需要撐傘地飄雨。

隔天早上,雨開始大潑大灑,山區沒有測候站,只能從鄰近靠海的福隆、以及分水嶺另一面的泰平來判斷,很快就往200公釐雨量挺近。我們在宜蘭花蓮相繼宣布停班停課後,決定放棄調查,但去看看山上的水況。
一夜,變成這樣了:
大雨中
冬季豐水期的平時

2011年9月21日 星期三

秋金伯的sûn-gû之路

  秋金伯是個專業的農民,除了種田、種菜,就是照顧他的牛,找不到他時,幾乎都是『去崙頭sûn gû』,他二三天就要和大兒子阿謀上山,崙頭到底在哪裡? sûn- gû巡牛嗎?這天,終於有機會,跟著秋金伯一起去sûn-gû

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傾聽貢寮山村和諧共鳴的田園交響曲


本資料為2011.09媒體參訪提供)


水田是國際溼地公約與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所定義的溼地環境,除了農業生產,許多生物長久以來適應著耕作的節奏,展現出水中繁殖生長、離水播遷或溼土休眠的生活史,是生物多樣性保存的熱點。水田也與天然溼地相同,具有水資源涵養、地下水補充、環境溫濕度調節等多元功能,甚至還具有更重要的文化保全價值。

2011年9月12日 星期一

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黃腹細蟌與牠的貢寮鄰居們

(圖文:張嘉云)

黃腹細蟌小檔案   

黃腹細蟌的貢寮歲時記

(圖文:張嘉云)

纖細的「黃腹細蟌」似乎穩定地在水梯田定居了,是貢寮也是台灣小小的一件大事吧,這是牠們在是東亞的版圖上,最島嶼的一個據點;對台灣來說,這裡的黃腹細蟌也是消失了30年後的再發現後,唯一連續三年穩定紀錄的族群。持續為貢寮水梯田蜻蜓調查的夥伴,跟你分享這稀有豆娘在台灣的秘密生活。

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默默照顧基隆瑞濱的自來水志工


有沒有聽錯?自來水場也有志工?而且這群志工做了一輩子,從貢寮雙溪、到瑞芳濱海各村落、遠及基隆的居民、從基隆港出發的遠洋貨輪,都受他們照顧呢!而且這群志工還兼忙河川局與水土保持局,介厲害!

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

割友會貢寮山谷巡迴演出 水梯田收穫季圓滿落幕

     梯田的手耕農事,每個細節都是經驗的累積,在合作的初期,為了避免打亂農耕的節奏,我們只能在旁記錄,插不上手。收割期將至前,阿伯們終於鬆口,但是仍是千交代萬交代:「山上的田不放水,要踩在水裡收割,會很累喔,你們真的要來嗎?」當然要來啊!都已到了尾聲,錯過了收穫,我們這幾個月來豈不是真的只出了一張嘴?但是阿伯的叮嚀不敢輕忽,原本擬定以量取勝的戰略,後來才知道為配合機器桶(脫粒機),每組割稻的人力有一定的分工配置,人太多也無用;加上每塊田的成熟度不同,中間又出現了個虛晃一招的梅花颱風,計畫一直追著變化跑。無論如何,從7月中至八月中,配合各農家自有的人力,來自各路的割友會,總算陸續協助合作的農家完成了梯田的手割收穫。

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

收成(二)日曬得米

操場上靜默只聽得到樹伯踢動穀子的摩擦聲。金黃色的稻穀、陽光下戴笠的剪影、來回規則走著如儀式般地莊嚴,瞬間覺得自己懂了林懷民!「流浪者之歌」那讓人在沒有音效的沈靜中摒息的場面,不就是這樣來的?志榮打破沈默問:「阿伯,你腳甘沫燙?!」「阿伯有穿『皮』鞋啦!」低頭專注地用光腳ㄚ撥平稻穀的樹伯,也回了一句冷笑話:「我的『皮』鞋還是日本製的,金ㄟ凍。」

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

收成(一)踩在水裡割稻




        許多五六年級的朋友,對這樣的畫面都還留有兒時記憶,但能像樹伯這樣有一家子壯丁及餐點後勤動員齊聚一田,在人口急遽外移的農村已經不多了。農地可以休耕,但技藝與所有生產配套的整備,卻會隨著休耕而快速消失,很難說開始就重新開始啊!

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

貢寮水梯田對里山倡議的實踐嘗試

(本文刊載於林業研究專刊Vol.18 No.3 2011.


水梯田的復耕,能否實踐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自然文化共構服務?鑲嵌地景存在的現況,需搭配人為活動有適切技術與適切運作,還需發展住民參與自然資源維護與運用的公平互惠機制,才能維繫適應性發展的文化基因庫。

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水的掙扎

        這一週,各田區的稻子逐漸變黃、低頭,即將進入收成的農忙了。這一季雨水稍欠,還好有幾個颱風外圍環流幫忙賞了及時雨。稍稍為水擔心的過程中,也凸顯了水圳失修的影響。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thang-hia」,重出江湖

        水稻在夏日的豔陽下努力長大,趁著收割前的空擋,請樹伯幫忙,重新做一次防治負泥蟲的蟲篩(台語音thang-hia),以便留下影像記錄。也許是面對鏡頭的壓力,過程中樹伯一直不滿意,邊做邊說:「這我不內行、我太太比較會做」,本以為是樹伯的完美性格作祟,看了他太太出手後終於明白,樹伯的謙虛是有原因的───樹嬸果然是高手中的高手。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颱風過境、無礙

         進入盛夏,稻子在蟬聲中一天天的成長,春天插秧的稻子陸續進入了抽穗開花的階段。水稻抽穗時,最怕焚風,又乾又熱的風,會影響授粉,嚴重時形成白穗,一季的心血就隨風而去了。不巧這時來了一個米雷颱風,問阿伯擔不擔心,阿伯笑笑的說:「煩惱嘛無效,總是要看天啦!」

         颱風後再上山,每塊合作的田仍以不同的進度成長,絲毫沒有受到影響。還好米雷颱風沒有引來焚風,反而帶來及時雨,補充了日益減少的水源。

         梯田景觀多變化,抽穗時也不像平原上的稻田,像得到了指令般,同步開花、同步成熟。細微的環境因素,影響著山上的水稻抽穗開花的順序。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棕簑狸,回不了家。

野外食蟹獴英姿,姜博仁提供。

        第一次到貢寮的水梯田,在田埂邊發現許多田螺的碎殼,一直很不解。直到阿伯提起「棕簑狸(台語chang-sui-baˊ)」,才恍然大悟。

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芒種端午兩相逢-黃麗紋龍蝨的異地重逢


今年端午,千載難逢的與24節氣中的芒種同日。每年端午節前、後都會下著傾盆大雨的記憶,在今年貢寮的山裡不一樣,赤皮寮的水梯田最末畦,由於供水不足而近乾涸,我們決定前往水源探查以研議對策。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巡田水的猛禽們

不用說,巡得最勤快的,當然是愛吃蛇又平易近人的大冠鷲。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入夏枯萎的紫色小塔

    您有沒有聽聞過一種冬天生長,到了夏天就會枯萎的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就是這樣奇特的植物。顧名思義夏枯草就是到了夏天就會枯萎的植物,屬於唇形花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長於荒地、路旁及田埂,匍匐根狀莖,四稜形,高約15-35公分,全株被白色細毛,直立或斜向生長。葉對生,近全緣,兩面被短毛,葉片橢圓狀披針形或菱狀窄卵形。花期為4-6月,花呈紫、藍紫或紅紫色。輪繖花序,6 花一輪,多輪密集成頂生穗狀花序,花序下方的一對苞片像葉。

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讓糧食超越糧食--水梯田的生命力

本文摘自2011年6月出刊的「綠雜誌


        地狹人稠又多山的台灣,在過去農業社會時期曾有許多低度開發的山間田畦,因為順著地形整理,形成一階階的梯田。早年開墾時因為供需兩端的區域規模小,參雜著聚落所需的多樣作物種植;慢慢隨著交通逐漸發達,區域化的產業規模擴大,各地的梯田各因氣候條件而逐步發展了優勢作物。台灣東北部多雨地區,還保留著許多近年才棄耕的水生作物梯田,近十年內因為山區河川整治或道路開發拓寬等大規模工程,直接的破壞或間接的水文截斷,使得這樣的環境很急遽地消失了。

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負泥蟲下台一鞠躬,泥胡蜂來抓蟲

     五月下旬,天氣反覆,真正的夏天似乎還沒到,稻子已綠油油一片,最讓阿伯擔心的揹屎龜仔過了極盛期,殘存在田裡的,有些已結成白色的繭,就算還有揹著屎的幼蟲,也啃不動日漸強壯的稻葉。今年,負泥蟲總算是下台一鞠躬了。


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花嘴鴨也到了山間

      
        比平地晚近一個月的稻子,在五月中的充足宛若夏天的日照下,一旬之間長大了許多。巡田,從過膝的稻叢中,兩度倉皇飛起單隻的花嘴鴨,我跟牠一樣倉皇按下快門。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桃花源被打開之前


         有位合作的農戶在插秧時,吸引了一群攝影者前來,他們的裝備極好,看來都是玩家。原本還能謹守分際,在路上取景,拍了一陣子,有人可能為了取得不同畫面,開始在田埂間穿梭,這個已踰越了有禮客人的界線不過是失控的開始,後來有人竟指揮挑著沈重秧苗的阿伯走慢一點,並討論起如何下到田裡以取得他們要的畫面…。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霧中的驅蟲儀式

     五月初的山谷,年輕的蕭氏兄弟正拿著竹桿在田裡揮舞,霧氣瀰漫的山谷,少了蟲鳴鳥叫,只聽到竹子與空氣摩擦、發出有著節奏的嗖嗖聲。

     同一個時期,阿樹伯依著遙遠的記憶做好的『抓蟲器』,也正式登場了,他拿著這個特別的農具,在田裡來回的掃動,不久就有軟軟黑黑、像一團團小泥巴的東西掉在竹編的縫隙裡,阿樹伯用他的抓蟲器在田裡掃了約十兩的『蟲』,幾天後,原本被啃得發白的稻株又綠了起來。

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挲草—泥土上摸八圈的修行

        原先在阿伯並肩隔鄰負責五排稻子的除草,很快地,大部分的時間,我只能從背影觀察阿伯熟練的動作,阿伯的距離和我迅速越拉越開。
由於堅持不用除草劑,在秧苗還沒長夠大的時候,會出現許多田間競爭者:稗、野慈姑、鴨舌草、還有圓葉節節菜、溝繁縷。說是競爭者,其實是從人們希望稻米飽滿獨大的立場,不能讓田間有限的養分被瓜分,更不希望野草越長越高掩蓋了秧苗對陽光的吸收。這些野生水草其實也是田間的伴生者,應用了水稻田的濕地環境,設法快速地在水稻生長的夾縫中,完成一年的生命週期。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不閉幕的貢寮花博


「阿伯,恁的田埂是我看過最漂亮的!」農曆四月初二,劉昭訓阿伯病癒插秧後的第13天,我們再度走進田裡觀察,忍不住驚呼。

劉阿伯笑笑:「那叫郝龍斌來咱田裡走走叨好,就免做花博了。」

是啊,我正欣賞著台灣低海拔濕生環境最草根最田野的花卉博覽會,根本就忘了這裡是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環--水稻田的田埂。

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貢寮山村的手耕插秧


     今年的立春剛好與農曆年重疊,那時也是農家浸稻種的時候。不巧遇上了一個又冷又長的冬天,秧田裡的秧苗生長幾近停滯,過了春分,還不見秧田轉青,種了幾十年稻子的阿伯們也焦急了起來,有幾家農戶甚至又備了第二次的秧田。還好遲到了二個星期後,秧苗總算綠油油的,清明前後,合作的五個農戶陸續的插秧了。佈田佈好了,阿伯們總算鬆了一口氣。算一算,從春分到清明,剛好晚了一個節氣。
     剛撒種的秧田───秧田常會選有出泉水的田,這時氣溫尚低,泉水的水溫較穩定;另外防風、防鳥也是要考慮的細節

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蝦蟹消失,風中稻草人看見了


春分的山谷裏彌漫著靜穆的空氣,待稼的畦畛間投攝出冰冷如鏡的氛圍。一直等不到兒子回鄉幫忙插秧的盧伯,今年特別用心紮了一只稻草人在乘風飄浪青翠的秧苗田旁,還在田埂上插了六面似招魂幡般嗄嗄作響的驅鳥旗,此情此景,頻頻憾動我執行田野調查第一次到訪的心因為,盧伯兒子跟弟弟一樣,去釣魚後就永遠不再回家來!看著盧伯拾起傷悲且神情堅毅地仍照常田忙,我除汗顏外也漸漸喚醒年幼時的記憶…常攜著弟弟探險於後山廢耕水梯田裏、手持彈弓穿梭在大屯山餘脈的林間、偷拿著紗窗用網撈遍關渡平原每一條灌溉溝渠....但,短短三十餘年原有田間生物已不復見?徒增歸化入侵的外來種!這責任不能只推給農田水利工程與管理的不當,而是人類過度消費了自然資源!使得土壤、植被結構、地型的改變而廣及整個生態系統;今日所做的田野調查工作是提供環境生態學(Environmental Ecology)對已受損生態系統、重建及保護對策的基礎科學。


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從「日本里山」看貢寮的山谷地景


         第一次站在這裡看到全景的人,都會忍不住對著山谷讚嘆。

        大家都說這裡像日本里山。「里山」不是地名,而是指鄰近聚落的山,「里山林」,就是鄰近聚落的山林。在多山的日本,自古即有很多入山的聚落與職人,利用居住地附近的森林,作為日常生活的燃料、建材等來源。到了江戶時代,這樣的里山林經由人為的積極管理,形成獨特的區域空間鑲嵌地景結構,在兼顧山林水土安全與野生動物資源的條件下,有效地提供薪炭生產以及作物栽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