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雖然是個海島,四面環海,但因為各地海岸在地形的差異,海藻相多有差異。其中岩岸地形較不易受潮水侵蝕快速改變型態,著生型海藻遠較沙岸地形來的多。其中東北角一帶,廣佈的海蝕平台,受潮水漲退及海浪拍打,帶來的豐沛氧氣及營養鹽,正是【石蓴】絕佳的孕育平台,也為春季逐水草而居的海岸游牧民族,拉開覓食繁衍序幕。
石蓴這類的綠藻是春季東北角海上的秧田
[註1],一眼望去潮間帶上從礁石裙、海蝕平台、潮溝、到散佈海岸的潮池裡,都可看到綠油油的一片綠藻。熾熱的陽光有如鎂光燈打下,富含「葉綠素」的綠藻亮麗豋場,站上這大片「舞台」;流著「藻紅素」血液的褐藻及紅藻,天性不需要如此耀眼的光芒,則甘願退居幕後,多生長在潮線之下。
而在大片石蓴生長的區域,堪比好萊塢(Hollywood)產業,年復一年的上演各種戲碼的愛恨情仇的電影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