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節氣中的『雨水』,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生日的半夜裡,台北城裡落下了今年的第一響春雷,距離逐漸多雷的驚蟄早了11天。前一個白天,印象中屬於三月才有的反潮,溫溫濕濕的感覺,駛過東北角忽晴忽雨的海岸線,卯澳灣上空畫出了一道很大很彎的淡淡彩虹。詭異的天氣一路蔓延到山上,大夥兒聚在國小吃屬於梯田人的春酒時,阿嬤面對怎麼突然又下雨錯愕著,唸起剛剛才披出來曬的衣服還沒收;於是,「今年到底會提早還是晚插秧?」在操場邊熱烈討論起來,但,連老經驗的梯田達人都說還抓不準。
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梯田達人私塾:秧田半作-孵秧
經過了長長的休耕期,看似靜止的水梯田,農民其實還是按著各自的節奏讓農事悄悄進行著。收割後水生植物利用空檔恣意成長,一度成為田裡的主角,中秋前後,阿伯們或是以牛、以機器,甚至以人力整了一次地,水生植物在開花結果後和稻頭一同化作春泥,回饋給土地。接著,貢寮進入了又濕又冷的雨季,在農曆年前後,農家再次整地,一步步的為來年的春耕做準備。
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梯田達人的為難--關於休耕月餘的BLOG
整個冬季東北部都泡在雨霧中,想起了半年前祈雨的七月,農友曾說:「這裡的夏天沒有颱風就沒有雨,連雷都只在遠方鳴,翻不過田埂;但是一到冬天,雨就會連續下到求他都停不了。」今年冬天如同其他區域的反常趨勢,平均雨勢更大、雨日更長,連大家自己吃的蔬菜都種不太起來。
BLOG呢?也荒了一個月沈默著;然而,卻不是因為陰雨。
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為什麼要談「里山倡議」?
12/21,林務局的會議廳滿滿的人,在這場「建構保護區外的保護區—里山倡議精神的實踐」研討會,社區的故事多於學術的數字,也罕見地在會場共同嚐鮮:喝著大葉田香草茶、吃著鮮白蝦、鼠麴粿、和禾米香。很想讓山上阿伯及他們的家人們也看到這一幕,好總結這一年來,我們一直死纏爛打地繞在田邊談的問題。因為,對於這一群貢寮里山人,我們還是來自城市體系,而水梯田的維繫與否對貢寮里山人而言,已經逐漸與生計沒有太攸戚相關,在往山下往城市找出路的「力爭下游」過程中,努力讓生計的依賴轉向工業與服務業,因此現在要放棄水田維護,比要堅持友善環境的耕作容易許多;但他們的放棄卻會讓很多環境問題失去了解答的可能,承受損失的則是越來越多住在城鎮裡的人們,這就是為什麼要談里山倡議的原因。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石頭記 農用篇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2011報告-貢寮水梯田復育朝向里山倡議的嘗試
本文作者: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貢寮人社區報工作室
貢寮山區水梯田友善復耕的推動初衷與概況
2011年春季,在林務局重要水梯田生態復育計畫的發動與支持下,貢寮人社區報工作室及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開始了貢寮山區水稻梯田的友善環境耕作推動,及棄耕水梯田的重新蓄水整理。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稻田裡的國際機場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