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聽錯?自來水場也有志工?而且這群志工做了一輩子,從貢寮雙溪、到瑞芳濱海各村落、遠及基隆的居民、從基隆港出發的遠洋貨輪,都受他們照顧呢!而且這群志工還兼忙河川局與水土保持局,介厲害!
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
割友會貢寮山谷巡迴演出 水梯田收穫季圓滿落幕
梯田的手耕農事,每個細節都是經驗的累積,在合作的初期,為了避免打亂農耕的節奏,我們只能在旁記錄,插不上手。收割期將至前,阿伯們終於鬆口,但是仍是千交代萬交代:「山上的田不放水,要踩在水裡收割,會很累喔,你們真的要來嗎?」當然要來啊!都已到了尾聲,錯過了收穫,我們這幾個月來豈不是真的只出了一張嘴?但是阿伯的叮嚀不敢輕忽,原本擬定以量取勝的戰略,後來才知道為配合機器桶(脫粒機),每組割稻的人力有一定的分工配置,人太多也無用;加上每塊田的成熟度不同,中間又出現了個虛晃一招的梅花颱風,計畫一直追著變化跑。無論如何,從7月中至八月中,配合各農家自有的人力,來自各路的割友會,總算陸續協助合作的農家完成了梯田的手割收穫。
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
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
收成(一)踩在水裡割稻
許多五六年級的朋友,對這樣的畫面都還留有兒時記憶,但能像樹伯這樣有一家子壯丁及餐點後勤動員齊聚一田,在人口急遽外移的農村已經不多了。農地可以休耕,但技藝與所有生產配套的整備,卻會隨著休耕而快速消失,很難說開始就重新開始啊!
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
貢寮水梯田對里山倡議的實踐嘗試
(本文刊載於林業研究專刊Vol.18 No.3 2011.)
水梯田的復耕,能否實踐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自然文化共構服務?鑲嵌地景存在的現況,需搭配人為活動有適切技術與適切運作,還需發展住民參與自然資源維護與運用的公平互惠機制,才能維繫適應性發展的文化基因庫。
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thang-hia」,重出江湖
水稻在夏日的豔陽下努力長大,趁著收割前的空擋,請樹伯幫忙,重新做一次防治負泥蟲的蟲篩(台語音thang-hia),以便留下影像記錄。也許是面對鏡頭的壓力,過程中樹伯一直不滿意,邊做邊說:「這我不內行、我太太比較會做」,本以為是樹伯的完美性格作祟,看了他太太出手後終於明白,樹伯的謙虛是有原因的───樹嬸果然是高手中的高手。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颱風過境、無礙
進入盛夏,稻子在蟬聲中一天天的成長,春天插秧的稻子陸續進入了抽穗開花的階段。水稻抽穗時,最怕焚風,又乾又熱的風,會影響授粉,嚴重時形成白穗,一季的心血就隨風而去了。不巧這時來了一個米雷颱風,問阿伯擔不擔心,阿伯笑笑的說:「煩惱嘛無效,總是要看天啦!」
颱風後再上山,每塊合作的田仍以不同的進度成長,絲毫沒有受到影響。還好米雷颱風沒有引來焚風,反而帶來及時雨,補充了日益減少的水源。
梯田景觀多變化,抽穗時也不像平原上的稻田,像得到了指令般,同步開花、同步成熟。細微的環境因素,影響著山上的水稻抽穗開花的順序。
颱風後再上山,每塊合作的田仍以不同的進度成長,絲毫沒有受到影響。還好米雷颱風沒有引來焚風,反而帶來及時雨,補充了日益減少的水源。
梯田景觀多變化,抽穗時也不像平原上的稻田,像得到了指令般,同步開花、同步成熟。細微的環境因素,影響著山上的水稻抽穗開花的順序。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