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水梯田



        地狹人稠又多山的台灣,在過去農業社會時期曾有許多低度開發的山間田畦,因為順著地形整理,形成一階階的梯田。早年開墾時因為交通不便,每一個山谷的梯田匯集了聚落所需的多樣作物種植;慢慢隨著交通逐漸發達,區域化的產業規模擴大,各地的梯田各因氣候條件而逐步集中在優勢作物的種植。台灣沿著坪林石碇山區一路到東北角一帶,是水稻及茭白筍等水梯田的大本營。現存最大面積的,分佈在北海岸大屯山系北側的三芝石門一帶,以及雪山山脈北端的貢寮雙溪坪林山區。

        從保育生物學的角度,山區的水梯田除了是靜水域生物的棲息環境之外,水梯田與山區的溪流串連,更在從山到海的水域廊道中,豐富了這當中重要的小濕地串接點,在迴游動物的旅途中形成一個個緩流休息區;更因為近年來河溪中水泥化的工程大幅改變了具有生態功能的棲地,山間的水梯田成了溪流與森林生物的生命史中重要的生態補償。

        東北氣候區的水稻梯田,有悠久的平台階梯蓄水處理,可以延緩降雨洪峰到達時間並減少地表逕流的形成,進而防止土壤流失。而繞流的灌溉水路與蓄水塘,也增加了地表蓄水的總面積與總時間;雨水也緩緩地在泥土渠道與田畦底部滲漏到地下,形成鄰近區域的回歸水或更深層的地下水,有助於水資源利用與水患的防災。

        地形與台灣相近的日本,相當重視水梯田的維護,許多著名的梯田景觀,都列為「國指定文化財」。除了上述環境的功能之外,日本也將糧食生產、社區就業機會提昇連帶的社會體系健全、特殊景觀所形成的文化資產等等,都視為梯田的重要價值。這裡也發展出結合環境教育體驗活動的會員制度,民眾可以藉此在這樣有歷史的農耕文化中,參與田間的工作,並對農戶的收成維繫以消費者支持的契作。除了合作組織的運作,公部門也推動相關的綠色補貼。日本為了在丘陵地區兼顧生產、生態、與環境安全,實施「中山間地域補貼政策」,以確保這些地區透過友善環境的農業生產方式,對山野的水源涵養、蓄洪、生態健全、文化保存進行有規範的經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