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傾聽貢寮山村和諧共鳴的田園交響曲


本資料為2011.09媒體參訪提供)


水田是國際溼地公約與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所定義的溼地環境,除了農業生產,許多生物長久以來適應著耕作的節奏,展現出水中繁殖生長、離水播遷或溼土休眠的生活史,是生物多樣性保存的熱點。水田也與天然溼地相同,具有水資源涵養、地下水補充、環境溫濕度調節等多元功能,甚至還具有更重要的文化保全價值。


水梯田的美麗與哀愁

       水梯田則是先民順應臺灣山區的地形開闢而成的階梯狀水田,比起一般水田,水梯田擁有更重要的生態功能。水梯田大多是水田溼地與森林兩個生態系的交會帶,邊際效應使其擁有比單一生態系更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與山區溪流水系連通的水梯田,除了具有水系生態廊道、地下水補充與滯洪的功能外;還在湍急的溪流之外,形成緩流溼地,擴大了水域面積,豐富了棲地多樣性,補償了溪流與森林生物的生命史中不可或缺的水域需求,提供生物更多元的運用。

       森林—聚落—梯田—溪流共構而成的農業溼地生態系,除了提供溪流與森林生物的生活史中極為重要的生態補償外,水梯田也蘊含了人與大自然合諧共生的智慧,是臺灣極具特色的文化地景。

        雖然水梯田在生物多樣性保存、水土保持、水資源涵養、生態維護、文化保全等方面都有極為重要的功能,但是除了農業生產,水梯田的多元功能與價值並未受到普遍的重視;由於水梯田常難以大規模機械化耕作,生產成本較平地水田高,近年隨著農村逐漸高齡化,許多水梯田已因休、棄耕而荒廢陸化。

林務局重要農業溼地生態保存與復育計畫


   林務局近年來注意到水梯田陸化在生態、文化及水土保持上的多重危機,由於農田生態系亦為野生動物保育法明訂之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因而於98年開始在新北市金山區的八煙聚落、貢寮區吉林村,以及花蓮縣豐濱鄉的港口部落,針對當地具有重要生態功能與文化地景價值的珍貴水梯田環境,推動復育與保存之工作。
     
     這項計畫是期望結合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共同協力,邀請、鼓勵農民將所屬的水梯田重新整理、蓄水並進行維護,或是進行無藥復耕與續耕,共同參與溼地生態環境復育工作。

      在溼地生態復育後,林務局與合作的民間團體除了協助水梯田特色農產品的行銷,也將協助或輔導社區善用溼地生態與地景資源,發展有限度的生態旅遊,讓環境復育的效益最終能回饋農民的生活與生計,使珍貴的自然與文化資源得以永續保存。 

貢寮水梯田生態復育計畫推動現況與願景


     東北角的貢寮山區,循著雙溪河的潔淨溪谷,百餘年前先民砌石成階且悉心維護的水梯田及衍生的灌溉水道被森林環抱著,吸引了許多森林邊緣物種的利用。

         包括鼬貛、石虎、臺灣野兔都時有被農民目擊在水田或水圳周邊活動著;而食蟹獴這種以溪蟹、魚、蛙為主食的食肉目動物,更經常被發現捕食水梯田中的田螺。這處的珍貴溼地生態系,成為生物保育的熱點;而人與自然的長期互動,更形塑出特殊的水梯田文化。

        近年來,由於貢寮的水梯田正快速地棄耕陸化中,林務局自2011年初開始在當地推動水梯田生態保存與復育計畫,並委請貢寮人社區報與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進駐輔導。

      目前為止,已有10戶農民合作,有的提供土地,有的投入田間作業的調整,共在6筆合計1.6公頃的農地上採取不用藥的友善耕作方式栽植水稻,並有2筆合計1.3公頃的棄耕農地上重新整理後蓄水,接著冬季停耕時,將持續協助農地的蓄水整備,爭取更多農戶的加入。

        這個計畫除了嘗試引入類似歐洲及日本的綠色補貼制度,以生態勞務委託農民的方式來調整慣行農法,使水梯田在糧食生產之外,更能發揮市場機制難以反映的環境公益價值。而農戶展現的以手挲草施肥,以竹材編製捕蟲器驅趕負泥蟲等傳統環境技能,除了讓環境更健康之外,也是回復過往低碳循環型社區的開端。

        除了推動友善環境的續耕與復耕之外,計畫也包括生物資源調查與田間紀錄,進一步發掘水梯田與水域生態廊道的生態價值,以及未來可行的監測指標,並累積與環境共存的傳統知能,透過環境教育平台的課程轉化與傳播,分享給更多在地與外地人士。社區居民的內外部交流也將開始,開啟以環境及友善耕作為資產的社區綠色產業。


今年在貢寮山區復耕後的綿延梯田


合作農民重拾無藥的友善耕作方式


棄耕多年後重新整理、蓄水的梯田

瀕危黃腹細蟌與青鱂魚野外族群重現—保護區外的生物庇護所
       
         昆蟲類的蜻蛉目(蜻蜓及豆娘)是潔淨水域的最佳指標生物,而且蜻蜓及豆娘的幼蟲-水蠆,是水域中的高階掠食者,因此有著豐富食物網組成的水域生態,才能支撐豐富的蜻蜓族群與多樣化的種類,因而我們在貢寮推動水梯田生態復育,特別將其列為調查重點,以評估復育成效。

         從今年插秧後的調查發現,貢寮水梯田、水圳與溪流共構的棲地中有50種蜻蛉目棲息,像細蟌科這類生活於無毒水田中的小型豆娘在此非常普遍,其中的黃腹細蟌(Ceriagrion melanurum)自1978年之後就未再有發現紀錄,近年才甫在貢寮及石門山區溼地被發現零星的小族群。

       而在計畫開始推動後,無藥耕作的水梯田有3處已出現穩定的黃腹細蟌族群,其中更曾有1分地同時出現超過100隻個體的豐量。現在貢寮水梯田已成為近5年來臺灣唯一有明確證據的黃腹細蟌穩定分佈區域。

         同樣分佈於潔淨靜水域的青鱂魚對貢寮的農民也不陌生,過去這種暱稱「三界娘仔」的小型淡水魚廣佈在植被豐富的水梯田與池塘、溝渠中,但當農藥汙染及大肚魚等外來魚種被引入擴散之後,青鱂魚就從臺灣絕大部分的水田版圖急遽地消失了。

        今年計畫開始推動後,將一處已廢耕多年的梯田重新整理,並蓄水營造溼地生態而未耕作,目前已成功引入青鱂魚,種源則是來自貢寮其它溼地的殘存族群。而人禾基金會也已訪問了老農對青鱂魚分佈的記憶,未來希望藉由重新復育的蓄水梯田,逐步將青鱂魚引回原有分布區域,重建在貢寮的野外族群。

        稀有物種在貢寮的重新出現與數量擴增,突顯了水梯田作為「保護區外的保護區域」的角色。而諸多過去農家熟悉的水生植物,如小穀精草、瘤果簀藻、小莕菜等,因為殺草劑的施用,在臺灣的野生分佈也日益稀少,本計畫持續增加面積的無毒水梯田,未來將成為這些水生物種的重要庇護所。

黃腹細蟌在計畫田區內連結產卵

小穀精草等水生植物與水稻一起生長

青鱂魚
貢寮水梯田隱而未見的價值與功能
     
        貢寮水梯田環境的維繫,除了更公平地對待生物之外,對山區與遠在下游及城市的人們,更提供了諸多調節性與供給性的自然服務。

        梯田的平台階梯蓄水處理,可以延緩降雨洪峰到達時間,並減少地表逕流的形成,進而防止土壤與泥沙流失。而繞流的灌溉水路與蓄水塘,也增加了地表蓄水的總面積與容留時間;雨水也緩緩地在泥土渠道與田畦底部滲漏到地下,形成鄰近區域的回歸水或更深層的地下水,有助於水資源利用與水患的防災。這些功能對30歲以上的貢寮人記憶猶新,回憶擁有完整梯田綿延的彼時,溪水少有暴漲,也不太會枯竭。

        而這些從梯田與森林交錯地景所過濾出的潔淨水源,在雙溪河下游進入貢寮淨水廠,以每日11,000立方米供應貢寮與雙溪地區;6,000立方米供應瑞芳與濱海各村落;更遠的基隆市也靠這裡提供65,000立方米/日,僅次於對新山水庫的依賴。

        而水梯田生產系統創造的水域串連,以及社區正嘗試逐步復原的河溪體質,串連起森林到海洋許多迴游生物的生命旅程,及近海生態系的營養鹽平衡。這條河溪物流鏈,將可改善雙溪河域默默為東北角地區養殖及近海漁業所建立的碎屑食物網。

里山倡議的貢寮實踐—人與自然在生態生產地景中互助

   「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所揭櫫的重要精神,是透過生物多樣性的維持來創造人們可利用的商品服務,近年普遍受到國際上的重視,認為能同時改善生態保育、糧食及貧富差距的問題。

        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的「愛知目標」,也認定「里山倡議」為一謀求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福祉雙贏之有效方式,認為應推動有助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的積極性獎勵措施,使參與維護生態系的社區也能從中受惠;並且保護及應用在地傳統知識與智慧,合宜使用與照顧人們所需的生物及水資源。

        我們在貢寮所看到由森林、水梯田、河溪、住家、水利系統的交錯地景,是住民長時間在土地上適地適用的動態累積成果,人們的在地智慧結晶成適切的技術,雕琢出貢寮百年來形成的鑲嵌地貌,保存與展現出水梯田在文化、景觀美學及環境學習等方面的豐富價值。 

        貢寮社區的起步是對里山倡議的實踐嘗試!不只河溪、溼地與近海生態系受惠、不只提供水資源及糧食的供應服務、不只調節洪峰、水量及區域氣候,我們也嘗試透過環境學習與消費支持,維繫環境與人、城鄉之間、世代之間的公平與生活選擇權。

保留更多與大自然共生的機會,以及伴生生物的利用價值。

自然資材修築並經環境修飾的水梯田台階,發揮了蓄洪調洪與涵養水源的功能。

啟動消費者與學校的土地學習

        努力了兩季的工作團隊與農民,在8月中割完最後一塊田後,開心地分享著今年的收穫:這收穫包含稻穀收成的增加,也包含夥伴團隊的成形。

        除了人禾基金會、社區報、及多元就業計畫原有的夥伴之外,人禾臨時招募了一群來自大學社團、貢寮國小與大溪國小的青年朋友,組成「青年割友會」巡迴山谷演出,解決農戶最傷腦筋的收割人力瓶頸。

        助割對割友會夥伴而言是一種難得的體驗學習,一刀一叢地彎腰揮汗過程中,聞著白花紫蘇的香氣、偷閒辨識著難得見到的水草,腳下游竄著小雨蛙、紅娘華;中場休息一邊喝著東北角特產石花凍、或伴生植物熬煮的青草茶,一邊聽著農戶山居經驗的精彩分享。這樣友好助割,也讓原本保守的農友相信田間的經驗是可以交換學習的資產。

        助割時有人因在田中發現暌違的毛蟹(日本絨螯蟹),因而興奮叫著,農友回應了:「你回來,牠就會回來。」讓工作團隊產生了深刻的體悟!為了讓這些感動及學習能有更多人分享及參與,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建置「貢寮˙水˙梯田BLOG」(http://kongaliao-water-terrace.blogspot.com/),分享貢寮水梯田復育的點滴心得,自今年4月開始,目前已有超過14,000人次點閱,一起認識並支持這自然與文化共構的環境服務。


山谷中閃耀著金黃稻穗,將成為社群參與及支持的起點。


青年割友會也承接學習著在地的田野智慧

串連人與環境的和禾米香--老店啟動的社群支持

         梯田因為無法大面積機械化耕作而需要較多勞力,且因為日照較短,產量也較平地低。在本計畫進駐前,貢寮梯田米的產量只限農戶自家享用,當然也無法形成產業讓年輕子弟傳承。但吃過貢寮米的朋友,都感受得到這些家用碾米機碾製而較小的飯粒,擁有獨特的香氣與甜味。

        因此,在消費端創造與更多人分享成果的機會,並邀請消費者共同支持農民在生態維護上的用心,成了貢寮水梯田復育計畫的重要課題。

        我們有幸獲得有五十年歷史的海山餅店的支持。雙溪街上的海山餅店,不僅在雙溪、貢寮擁有一群死忠的家族客戶,在近年雙鐵低碳旅遊中也深獲歡迎。返家掌業的年輕老闆林偉雄夫婦,在瞭解了林務局的這個計畫後,決定採購貢寮友善梯田米作為原料,製成「米香」,希望能帶動鄰近稻米的生產流程更加健康,為家鄉盡份心力。

          這份結合老店濃郁鄉情與貢寮水水生態的米香,命名為「和禾米香」;「和禾」象徵用「口」支持生態稻「禾」,「和」字也象徵水稻串聯起人與環境的關係。和禾米香將在九月中旬開始量產,成為臺灣傳統糕餅店帶動社群支持生態農業的首例。

         為了讓消費者瞭解並推廣水梯田的價值與貢寮山區農民的努力, 米香特別在包裝上結合了與 米共生的水梯田動植物介紹,希望消費者的每一口,都能串起潔淨水源和禾、生物多樣性和禾、你和我和禾,一直互助下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