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讓我們水在一起~~水田與溪流保育研習


         人禾連續第五年辦水環境研習了。
前三年的重點放在教育轉化,希望協助更多學校教師真實體驗並認識溪流、以及她所面臨的威脅,然後願意回到學校引導學生理解自然水域所提供的服務。這樣的學習機會,我們還沒有進一步追蹤是否透過老師的行動而延續,但隨著越來越多學校可以使用我們在環境學習中心的課程(羅東自然教育中心員山生態教育館內雙溪自然中心),那麼多的師生在溪流中開了眼界有了新想法,我們覺得這個重心可以轉移了。
        我們想找願意實際觀測土地健康的人,一起來行動。
從去年開始,報名及現場回饋的狀況,促使我們相信有更多的在地社區及土地實務工作者,願意關心自己身旁的水域。尤其在分享了農民田間生物記錄表獲得許多迴響之後,我們發現許多友善耕作農人,也因為有機健康必須建構在健康的大自然環境裡,早把周遭環境的保護,默默放入自己的心願或責任當中。但溪流或水田的健康該從哪些面向評估?在失去與收復之間,我們有沒有什麼容易的監測指標?這是我們常被問的問題。
於是,我們有了新的心願。


     我們希望藉由這三年貢寮水梯田的保育經驗,邀請不同角落的夥伴,透過研習交流,能回到自己關心的社區觀察並持續記錄,一起來建構不同河溪、不同水田的環境基準值。
因為我們相信,水田、水圳、河溪在土地上連結的網絡,不僅孕育我們賴以為食的農糧,也孕育了諸多共生於水域中的生命。這些生命與水系織成一張網,不僅獨善其身,也影響我們在近海取用的水產、以及我們未來糧食生產和用水安全的調適與成本。然而台灣這土地最奧妙的地方就在「豐富多變」,環境條件與因此孕育的生命在每個角落都不太一樣,這些不一樣各自有它不容取代的運作方式:
和禾水梯田的豉甲不一定會出現在苑裡,但這片苑裡的有機稻田自會有一起生長的生物,而能夠代表這塊土地的健康,那麼她是誰?枋腳溪有許多蝦虎迴游,串連起海洋到山區的能量與營養流動,那南澳溪呢?兩側的田野與灌排對他們又形成什麼樣的移動網絡?
這些默默在土地上流動的生命故事,過去應該是傳統農家茶餘飯後的話題,現在則等著我們重新發掘。我們想像在貢寮水環境保育研習中,喜歡在土地上游走觀察的朋友,能從這案例找到可以借鏡的部分,然後回到自己熟悉的土地觀察,並開始記錄土地上生物的現況與變化。然後別忘了互相分享,或許我們可以一起從中找到讓土地更豐富的方向,一起分享我們在不同角落的行動。

8/13(二)~8/14(三)兩天,讓我們水在一起~~7/8(一)中午12:00開始開放線上報名。請上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網站報名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