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thang-hia」,重出江湖

        水稻在夏日的豔陽下努力長大,趁著收割前的空擋,請樹伯幫忙,重新做一次防治負泥蟲的蟲篩(台語音thang-hia),以便留下影像記錄。也許是面對鏡頭的壓力,過程中樹伯一直不滿意,邊做邊說:「這我不內行、我太太比較會做」,本以為是樹伯的完美性格作祟,看了他太太出手後終於明白,樹伯的謙虛是有原因的───樹嬸果然是高手中的高手。


        一邊驚嘆樹嬸熟練的竹編技巧,也一邊聊出了貢寮已消逝的一段竹編產業,那是配合沿海豐富的漁獲而發展出來的。

        當時,冷凍技術尚未普及,東北角的漁港捕獲的魚,通常需經過水煮,再裝入竹製的魚簍裡,一篩篩、一簍簍的運送至市區販售。海邊忙著捕漁,山裡面的村落,負責供應魚簍。做魚簍,是家家戶戶的副業,所以許多農村婦女,練就了剖竹片,編竹簍的好手藝,這個產業一直到二、三十年前才漸趨沒落。

        做魚簍是一種經濟活動,捕蟲器這類的農具通常是自家用的,做一把就可以用好幾年。阿樹伯說,thang-hia以往都是父親做的,他沒做過,還好樹伯記得樣式,掌握竹編的基本原則,仍然把捕蟲器復原了。在出產竹子的貢寮,竹製的農具可以自製,不產竹子的地方呢?


        1921年,當時的殖民政府曾出版一本『台灣の農具』(註),對早期的台灣農具有詳細的系統調查。除了用途,還記錄了樣式、材質、尺寸等,甚至還有使用年限和價格,其中的第一一九種,就是thang-hia,雖然圖片中的樣式和貢寮的略有不同,但可以想見這種早已被捨棄的竹器曾經是有販賣的農具。一百年來,傳統的農具漸被機械和農藥取代,大部分農具退出了實用價值,變成博物館裡的收藏品。




翻拍自「台灣の農具複刻本」中的捕蟲器(右圖)
左邊的文字說明中最後有註明,使用年限是三年,價錢為三十錢。


樣式與貢寮農家使用的略有不同


        從梯田周圍的竹林中採集桂竹、森林中砍下樹藤,削成竹片和藤絲,再以歲月累積的手藝搭配田間實用的經驗,一把thang-hia才能誕生,農家自己製作的農具,除了功能性,也代表人與周圍環境互動、以及生活智慧的累積。

        看著樹嬸俐落的以柴刀剖竹片、編竹器,這樣的手藝沒能再好好運用實在可惜。在自然農法和有機農業重新被思考、重視的今天,製作過程沒有一點能源的消耗,十足符合低碳原則的thang-hia,有沒有機會再回到田間,成為放棄殺蟲藥劑後,普遍實用的工具呢?

【註】由國分直一文字解說的「台灣の農具」,為日本台灣總督府殖產局於1921出版,復刻版由東京慶友社1992年發行。